試讀《倖存者》——被假相塑造出來的救世主

  image.jpg 

作者:恰克.帕拉尼克
原文作者:Chuck Palahniuk
譯者:
JC
出版社:尖端

出版日期:20110719

 

【試讀心得】
測試、測試。一、二、三。

測試、測試。一、二、三。

一個溫和有禮的劫機者,獨自一人留在2039班機上,對著飛行紀錄器喃喃自語,絮絮叨叨的道出他一生的故事。此時他在雲端,機上無人,他是劫機者,但絕對沒有殺人!他靠著自動駕駛系統,對著定點飛行,此時時間靜止了。飛機橫過太平洋,朝著破滅,朝著澳大利亞,朝著人生的結束,朝著西南方直線飛行,直到與飛機同歸於盡……為什麼?到底為什麼要這麼大費周章的脅持一架大飛機?就為了自殺,他是個瘋子嗎?或者是什麼偉大的人物,要這麼大陣仗的死法?這耗費的社會成本為免太大了吧!再者以一個朝著死亡毀滅前行,他的心情未免太愉快了吧!重重的疑雲吸引我耐心追索下去。

 

原來劫機者出生於一個與世隔絕的「信徒共同體」的地下宗教團體。從小就被教育成沒有名字,沒有自我慾望的個體,生命的一切都為教義和戒律而活。他們只有階級的名字與封地(家族)的名字。不管任何家族的長男通通叫「亞當」,只有「亞當」才有繼承財產與結婚的權力。第二胎以後都叫「譚德」,他們都必須被派到外面的世界侍奉,終其一生不能結婚。主角叫「譚德.布蘭德」,因此同一家族的很多男子都叫「譚德.布蘭德」,唉!傷腦筋!聽說他們家的「譚德.布蘭德」就有八個。所有的女兒通通叫「比蒂」。譚德是「侍奉者」,比蒂是「服從者」。然後其中一個「比蒂.布蘭德」可能會嫁給其他家族的「亞當」,於是就成了「歐莎」。例如嫁給「亞當.馬克斯頓」,他就成了「歐莎.馬克斯頓」。等「亞當」生了孩子,祖父母兩人通通叫「艾達」(年老的),不過他們往往在成為「艾達」之前,大部分都已經死去。為什麼?難道跟教派中盛行的自殺有關?唉!我覺得超級不人道。

 

然而在「信徒共同體」中長大的人,都相信無論世界發生了什麼事,那都是神的旨意,都是必須去完成的試煉。淚水或歡喜只會妨礙他們,而沒有任何好處。任何的感情都只是墮落,期待或失望都是多餘的,奢侈的。他們信仰的定義,就是不要抱有好奇心,抱有期待,所以他們不會鬱悶不滿,不會失望。他們更不會恨教會,他們就是這樣生活,那就是他們的信仰深度。天啊!這根本就是把人洗腦成活死人,只有呼吸,沒有思想,沒有感情,這樣活著多麼沒有樂趣呢!難怪教會教他們集體自殺就自殺!一群可憐的白癡!難怪「譚德.布蘭德」到了外面的世界,也學會了對錯誤的事物裝作沒有看到。這根本就是思想箝制嘛!難怪「譚德.布蘭德」對那些打電話來向他求助的人總是不耐煩,總是說:「去死吧!」「去死吧!」原來是有因可尋的!他們不擅長處理有感覺的人事物。

 

循線得知,在他外出進行侍奉活動時,錯過了教會集體自殺殉教的機會……他成了失去信仰的倖存者,意外的被媒體捧成社會大眾的心靈指標。他發現當一個人的知名度高到某種程度時,他連犯罪都能被赦免,連自殺都會上天堂──然而,一切事物都往錯誤的方向前進……

 

譚德.布蘭森被包裝成世界的救世主,媒體、報紙大肆的報導,在一瞬間他成了英雄,但是私底下的真相卻不是檯面上的一切,大量的謊言掩蓋真實,而越來越大的雪球效應也需要更多的謊言圓謊,瘋狂的粉絲和噬血的媒體還有嗜錢如命的經紀人都蜂擁而至,多麼諷刺的畫面啊! 

 

譚德.布蘭森的一生,似乎都是照著別人寫好的劇本走。童年無意識的聽從教會裡的教義而活,不悲不喜。後來陰錯陽差的成了偶像式的「救世主」,一切都得聽從經紀人的劇本。後來又出現擁有預知能力的法提利蒂,她又成了指揮棒。譚德.布蘭森的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中,甚至他莫名其妙的成了劫機者,也都是法提利蒂的傑作!她促成他從譚德.布蘭森的身分中解放,只要能從過去逃出來的話,他就可以從扭曲、燃燒、悲慘的身世中自由了。

 

最後譚德.布蘭森短短的一生或許就被困在橘色的黑盒子裡,繼續喃喃自語的活下去;也可能就在整片蔚藍的天空中,高掛眼前的太陽跟前真正的逃脫了,結束譚德.布蘭森的生與死,今後將以全新的生命,繼續幸福快樂的活下去。或許這正是狂熱的教義派信徒熱衷於集體脫出的答案吧!

 

《倖存者》裡幾乎看不到正常快樂的人事物,整部小說充滿愁雲慘霧的氛圍。狂熱的宗教分子,盲目的虔敬宗教觀,嚴苛的戒律生活,遠離人群的孤寂疏離心態。但卻又遠距離觀察,並且以冷靜的手術刀剖析「外面世界」俗世人的冷酷與寂寞。兩個截然不同的立場,形成截然不同的視野與觀感。有如暮鼓晨鐘敲醒我們習以為常的世界,我喜歡這段極富智慧與哲思的看見,甚至是非常值得我們重新自我省思的提醒:

  1. 外面的世界,人們把自己關在鳥籠裡。
  2. 外面的世界,女人都有改變自己頭髮顏色的能力,有改變自己眼瞳顏色、嘴唇顏色的能力。
  3. 外面的世界,精靈會透過一種叫電視的東西到人們的家裡來。
  4. 外面的世界,精靈會透過一種叫收音機的東西對人們訴說話語。
  5. 外面的世界,並不存在著真正的寂靜。就算塞起耳塞,讓自己聽到自己心臟聲音的虛假寂靜,但是卻沒有屋外真實的寂靜。
  6. 外面的世界,人們開口閉口都不斷的說著愚蠢的話語。當沒有說話的時候,卻又不斷重複著經由複製聲音所唱的同一首歌曲的收音機,來填補那段空白。
  7. 外面的世界,他們看不到完美的黑暗,在那片黑暗中抬起頭來,便可以看見閃爍的星星。在月亮的表面上,可以看到充滿起伏的山脈地帶,清楚刻劃的河流與平坦的海洋。
  8. 外面的世界,人們會使用一種叫電話的東西,因為他們雖然希望與他人保持距離,卻又害怕孤獨!

真是非常精準的擊中我們,現今過度倚重現代文明產品的3C 族!

非常感謝尖端文化所提供試讀機會!

 

【本書簡介】

在燃料即將見底,引擎一個個停止的飛機駕駛艙之中。
他對著黑盒子訴說荒謬的人生──

測試、測試、一、二、三。
你現在所聽到的,是二○三九號班機黑盒子的錄音,現在飛機上只有我一個人而已。
我挾持了這架波音七四七,當燃料耗盡之後,飛機將以每秒三十二英呎的速度衝向地面。
這個世界上不會有人記得我。
然而,當飛機墜毀後,我的故事一定會被發現。
新聞媒體說我是聖潔的救世主,說我是信奉邪教的連續殺人犯──

接下來,我會是劫機的恐怖份子。

那些都不是真的。
關於我為什麼會在這裡,以及倖存者為何只剩下我一人,
還有幾個小時,
應該夠我把事情從頭說完一遍。

測試、測試、一、二、三。
如果你聽得到的話,
請聽我說──

一個出身於與世隔絕的教會組織的男人,
在他外出進行侍奉活動時,錯過了教會集體自殺殉教的機會……
突然間,失去信仰的倖存者,意外被媒體捧成社會大眾的心靈指標。
他發現當一個人的知名度高到某種程度時,
他連犯罪都能被赦免,連自殺都會上天堂──
然而,一切事物都往錯誤的方向前進……

男主角譚德出自神祕宗教社會,
這個宗教只有大兒子有姓名,其他小孩都叫做一樣的名字,
也只有大兒子可以傳宗接代,其他小孩必須禁慾外出奉獻,
與自己的雙胞胎兄長只差了三分鐘出生的他,
卻無法擁有自己的家庭,甚至所得全數奉獻給組織,
但是他很甘願,因為他們從小到大都被如此教育長大。
直到某天,除了在外奉獻的信徒們,
留在小鎮中的信徒竟然集體脫出!
(脫出等於離開人世,教徒們必須『想辦法』回到天上)
他們被留下來了,而依據教規他們必須趕快脫出回到天上,
美國的社福機構卻建立了一個組織想讓這些教民可以「恢復正常」,
但脫出行為卻不停地發生,終於-
這個組織的倖存者只剩下他一個人了。

接著,譚德的人生開始產生意想不到的變化,
嗜血的媒體嗅到了話題的味道,嗅到了收視率的味道!
炒作譚德為神的代言人,他受到歡迎、崇拜甚至是信仰,
當譚德開始沉浸在鎂光燈、民眾的注目時,
卻發現一連串的「脫出」原來是被安排的,
甚至可能是一場謀殺......


【作者簡介】

恰克
帕拉尼克

恰克有著俄羅斯與法國的血統,其姓氏來自於爺爺Nick和奶奶Paula──這對夫妻某天為了一台縫紉機的開銷爭吵,結果他爺爺憤而殺掉奶奶然後舉槍自盡。當時,他的父親Fred躲在床底下得以逃過一劫。恰克的父母在他十四歲時離婚,父親唯一教過他的事就是在半夜帶他去廢棄的火車裡撿破爛,而這段經歷也被他寫進第一本小說《隱形怪物》裡面。

在火車殘骸上,我爸說安全人員隨時會到現場。

我聽到的句子是:「我們會發大財,得到安定的生活。」

但他實際上的意思卻是:「我們得趕快逃命,否則就會被抓走並失去一切。」

恰克高中畢業時曾獲得「最風趣人物」獎,有人認為這是促使他寫作的原因之一,但其實只是因為他的老師說:「孩子,這麼做比殺人放火來得好多了,繼續加油 吧」。之後他進了奧勒岡大學主修新聞學,畢業後在波特蘭一間地方報社上班,但不意外地,他很快就對這樣的工作內容感到厭倦……為了餬口,他找到一份柴油車技工的工作,這時候的一些經驗後來成為他寫作的靈感來源──像是護送末期病患或是加入某個惡名昭彰的組織──諸如此類你懂的。

恰克三十歲時開始有動手寫小說的念頭。朋友建議他去參加一個寫作研討營,這時期創作的手稿厚達七百頁,這篇「失眠:如果你住在這裡,你就已經到家了」有點在模仿史蒂芬金的感覺,雖然並未完成,但部分內容留存下來用在《鬥陣俱樂部》之中。寫作研討營的指導老師對恰克的評語是:寫得真是太好了,當作嗜好實在太可 惜。於是恰克著手撰寫更黑暗的題材,這次完成的作品是「宣言」──也就是後來的《隱形怪物》──一個關於藥物成癮(鎮定劑、止痛劑、雌性激素)、同性戀及變性人,失去美貌的模特兒復仇與毀滅的故事。

然而,當他把手稿提供出去時,有整整一打出版社的編輯都被嚇壞了。對於這個故事,出版社只回應他說「這真是太奇怪、太奇怪、太讓人震驚了」,沒有一個編輯敢出版這部作品。(當然如今對於恰克廣大的粉絲來說,這個故事應該說是太「恰克」了,這種超現實風格如今已成為作者的正字標記。)

恰克對此感到很不滿,但他沒有妥協……反而下定決心要寫出更黑暗的東西,打算對這些出版社寫出大大的「Fuck You」,他利用空檔時間在車子底下或公園椅子上一邊聽著九吋釘或電台司令的音樂寫作,終於將《鬥陣俱樂部》完成。結果這次出版社收到稿子的反應令他大感錯愕──編輯認為泰勒德頓將會引發一股流行,於是大力推薦出版社高層出書,同時由導演大衛芬奇改拍成電影。

乍看之下恰克的作者之路似乎要發達了,然而《鬥陣俱樂部》電影剛上映時,老實說票房並不好,甚至可說是相當失敗(拜託,有布萊德彼特裸體加露鳥耶)。誰知道等到DVD發行之後,這部電影又突然間變成所謂的邪教(Cult)經典,成為當年度福斯電影公司最暢銷的DVD……由於電影的暢銷帶動了小說,使得之後幾年小說不斷再版又再版又再版同時在世界各地都售出版權。

有了銷售掛保證,恰克在創作上可發揮的空間又大了一些,他先是寫出一本諷刺宗教的《倖存者》,同時又重新改寫《隱形怪物》,隔年又寫出醫學院學生在餐館假裝噎到騙取金錢與擁抱的《窒息遊戲》。這段時間是他的黃金時期,作品都上了紐約時報排行榜,讓他有錢買下一整座農場專心寫作。

在一切看似順遂的時候,發生了一件悲傷的事──恰克的父親Fred和女朋友在約會的時候被那名女性的前夫開槍射殺,同時把屍體載到小屋焚毀。當犯人被逮時,法官問恰克一個問題:「他贊同或是抵制死刑?」在思索問題的這段時間,他寫出《搖籃曲》這部描述童謠殺人的故事。

恰克後來陸續又寫出幾本半自傳、遊記、散文集、短篇集,並且巡迴演講與提攜後進。他不斷與讀者互動,越多人和他分享自己的故事,他也得到更多的創作靈感。同時世界上也持續累積越來越多的泰勒德頓信徒……


【媒體推薦】

「一場狂野的迷幻之旅,突如其來的爆紅,考驗信仰的本質。」──舊金山紀事報

「一本對當代美國生活火力全開、瘋狂爽快的諷刺作品。」──紐約每日新聞

「犀利尖酸……以同情的筆觸,充分刻畫出一位莫名其妙當上英雄的倒楣鬼。」──紐約客

「錯綜複雜的瘋狂諷刺喜劇,充分融入深夜有線電視節目,如何疲勞轟炸美國人的生活──充斥著荒謬絕倫的期待、盲目的偶像崇拜、狂熱的消費主義,以及腐蝕心智的陳腔濫調。」──君子雜誌

「對媒體、名流,以及流行文化極盡嘲諷之能事。」──西雅圖郵訊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寶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