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試讀《飛越杜鵑窩》——改革烈士的代價

 6d12ab93.jpg

書名:飛越杜鵑窩

作者:肯˙凱西(Ken Kesey)

出版社:太陽社

預計上市:2011年3月

 

烈士就是為某個理想信念獻身就義的人,

烈士悲壯動人的情懷名垂千古,

也就是說烈士都是已死的英雄,

烈士必須付出生命作代價!

電影「十月圍城」裡,孫中山先生有一句台詞:「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經過文明之痛苦,這痛苦,就是革命!」《飛越杜鵑窩》裡的麥莫菲即是這樣典型的悲壯人物。

 

我小時候就常聽大人說「杜鵑窩」就是精神病院的代稱。原來是是美國60年代Ken Kesey 撰寫的一本暢銷小說《飛越瘋人院》(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後來被改編成電影,是美國電影歷史上最經典的電影之一,臺灣上映時譯為《飛越杜鵑窩》,全片具有相當濃厚的人道關懷色彩。從這部電影之後,人們都把精神病院稱為杜鵑窩」。的確比精神病院文雅多了!

 

 

故事內容是描述一個正常人布隆登,外號酋長,因故被送進精神病院,成了這家精神病院中最資深的病人,向來以裝聾作啞的方是力求自保。本書就是透過布隆登暗地裡觀察病院中的所有動靜,而向讀者呈現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

 

 
整個小說背景是設在精神病院。紀律、制度、醫生、與護士長組合成一個「組織體」,在大護士的掌控下,每個人都依照固定的軌道運行,整個「組織體」隱藏在一個看似井然有序的假像中,卻用恐怖手段把人減縮、物化成機器。若有任何不適應或反叛之人,便當作精神病人送進院裡用各種不合理、不人道的方法來「矯正」。病人再不自覺的情況下終其一生接受醫院的藥物控制,更可怕的是有些明明有希望回歸正常社會,卻錯失機會而冤枉的被留置這樣的環境,而變得更不正常。這是非常不人道的!

 

男主角麥莫菲應該算是社會的混混,吃喝嫖賭樣樣精通。犯了法,為逃避監獄勞役,而裝瘋賣傻地混進精神病院偷懶。一進去後,卻發現院內病人,其實很和善、很正常,他們許多人的入院是出於志願,因外面的世界,比院內不人道的待遇還要叫他們懼怕,更不能適應。這激起他的憐憫之心。充滿叛逆性格的他,不但不乖乖聽話,還激勵院中的病患做自己,帶動他們起身對抗院中相當威權專制的護士長,企圖尋求新的平衡點。而麥莫菲的自信、無懼與堅強,充滿熱情與正義感,很令病友們傾羨,很快地便賦與他英雄角色的尊榮,盼他能帶領他們推翻制度,重拾人性的尊嚴。

 

 

果然,原本嘻笑輕挑的麥可,在眾人擁戴之下,一下高大偉岸起來。挑戰護士長,挑戰權威,盼能帶領這群弱者逃出精神病院,飛越杜鵑窩。但最後終成悲劇英雄,慘遭切除腦葉,而同伴不忍他沒有尊嚴的苟活,如同活死人般……最後幫他尊嚴的解脫。唉!真是令人不勝唏噓!

 

其實真實的社會又何嘗不是個大型的「杜鵑窩」呢!不公不義比比皆是。酋長布隆登的父親不畏強權,勇敢抗爭,終究還是被主流社會徹底毀滅。《飛越杜鵑窩》整個故事在布隆登回憶童年的過往與揭露瘋人院的黑暗面之間穿插進行,相互對映,真是既精采又充滿諷刺性!權力擁有者往往看不見自己的盲點,更甚者或許是惡意的加害者,因此造成弱勢者的痛苦。若無人登高一呼,揭竿起義,痛苦與不合理會因為麻痺而習以為常,逐漸成為無知無覺,所以破除麻痺的先知先覺,通常是少數的寂寞者,他們要帶領後知後覺與無知無覺者反抗衝撞既定不合理的體制,注定是寂寞痛苦的,甚或必須拿命來換,正如國父所說:「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經過文明之痛苦,這痛苦,就是革命!」在此向過往、現在與未來的改革烈士致敬!

 

 

非常感謝太陽社所提供的試讀機會!


【關於飛越杜鵑窩】

此書被稱為美國六年代嬉皮時期的反文化運動經典之作。作者依據個人在精神療養院的實地觀察,以及長期接觸藥物的親身體驗撰寫此書。

以療養院為背景,刻畫院中握有權威的醫護人員,在不人性的道德體制下,冷酷無情地對待精神病患,而被社會拋棄的病人則試圖在邊緣反抗掙扎。本書藉以諷刺西方社會鎮壓異己、扭曲個人心智的非人性化。也因其內容提及性愛而飽受爭議,甚至曾被列為禁書。

1962
年小說出版,1975年改編成電影,囊括該年第四十八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導演、最佳改编劇本等大獎,成為奧斯卡影史上同時摘下五項大滿貫獎項的三部電影之一。

曾被評選為《時代雜誌》百大英文小說、紐約公共圖書館「世紀之書」、與《麥田捕手》《旅途上》並列「垮掉的一代」聖經、《衛報》「人生必讀的一千本小說」、熱望心靈書評(The Hungry Mind Review)「二十世紀百大好書」。

 

極為輝煌成功的道德寓言……一部真正具有高度文學價值之作。”~The New York Times
既是個人主義的寓言,同時也是撕裂人心的心理劇……不濫用傷感即能振奮人心!”~TIME
「垮掉的一代」聖經,暢銷逾800萬冊!
【關於電影】

改編電影是美國電影歷史上最經典的電影之一,被稱為「影視表演的必修課」。榮獲奧斯卡最佳影片等五項大獎、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影片、美國電影協會(AFI)票選最佳百大電影、《衛報》「最佳五十部小說改編電影」第二名、Yahoo!「死前必看的一百部電影」;至今仍是IMDB觀眾票選十大佳片。

【關於作者】

Ken Kesey

1935年生於美國科羅拉多州,畢業於俄勒岡大學新聞學院。

曾參與美國中央情報局資助的精神藥物實驗,依據這段時間的親身經驗,撰寫小說處女作亦是成名作《飛越杜鵑窩》,挑戰權威的荒誕,其作品所呈現的反傳統形象,被認為是聯繫美國50年代「垮掉的一代」與60年代嬉皮時期的重要文化鏈結。

肯凱西作品包含電影劇本、短篇故事及散文。其小說作品包括: Sometimes a Great Notion》、《Caverns》、《Sailor Song》、《Last Go Round》(與Ken Babbs合寫)。

2001年罹患癌症過世,享年66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寶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