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讀《把我埋在牆腳下》——對母愛無聲的呼喚
書名:把我埋在牆腳下(Bury Me Under the Tiling)
作者:帕維爾‧薩納耶夫(Pavel Sanaiev)
出版社:櫻桃園文化
【試讀心得】
幸福的童年個個相似,不幸的童年樣樣不同!
咦!這不是出現在《命運晚餐》裡套用托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妮娜》的一句話嗎?換個受詞,竟然也可以用來闡述《把我埋在牆腳下》主人翁沙夏的童年命運哪!這是個隔代教養的故事,任何的社會問題,並不會因為種族國家不同,而有所豁免。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每個家各有千百種不同的問題,連無憂的兒童都得提早面對自己的問題。
沙夏以童稚純真的眼光來看待自己與破碎家庭之間的關係,認為自己是阿嬤脖子上沉重的十字架,因此處處以阿嬤為天,因為阿嬤每天嘮嘮叨叨的說他是媽媽拋棄的孩子,除了阿嬤他無處可去,因此凡事都得唯命是從,否則又是一陣機關槍掃射。以一個七歲的孩子不知如何避免滿心的遍體鱗傷,要是我肯定不行!
《把我埋在牆腳下》以沙夏七歲兒童的觀點,訴說每天與阿嬤相處的生活種種,口氣雖然充滿童真,但卻也滿佈傷痛,在阿嬤威力十足的咒罵聲中,我腦中竟然想起台灣的鄉土電影《魔法阿嬤》中的文英阿姨,機關槍似的罵聲連連與沙夏阿嬤簡直是如出一轍,毒舌不遑多讓,同樣的隔代教養問題,同樣的祖孫情深,不過沙夏阿嬤可要比文英阿姨勁爆多了,沒想到一向嗆辣無敵的文英阿姨竟然棋逢敵手了!雖然隔代教養衍生諸多問題,但也不乏有趣與感人的互動。沙夏與一般幸福家庭的孩子不同,無法享受雙親照顧疼愛,加上體弱多病,他只能倚賴阿嬤過生活,由於阿嬤的火爆個性,他對幸福不敢奢求,因為阿嬤的那些毒言毒語已在他腦中根生蒂固,他相信媽媽不要他,他真的活不過十六歲,因此才有這本《把我埋在牆腳下》的創作,因為在那裡可以透過縫隙看到媽媽,不會像被埋在墳墓裡那麼可怕。這句話是他令人心酸的遺言呢!
《把我埋在牆腳下》這本輕巧可愛的口袋書,帶我們來到蘇聯時代後期的莫斯科。全書共有十一個小故事,以「洗澡」拉開序幕,氣氛輕快有趣,一開始我們就領教阿嬤的滿口髒話,快人快語,動不動就飆出機關槍似的詛咒之語,十足的威權女霸王,揚言要淹死沙夏,沙夏期待阿公能救他逃出危難,但阿公一直沒有出現。光是這段敘述就畫面十足,人物角色呼之欲出,活靈活現,高頻率的咒罵聲彷彿穿透紙本傳到讀者的耳朵裡,場景所發生的一切就在讀者面前上演。其實阿嬤明明就很愛沙夏,但是從她口中飆出的詛咒卻有如凶神惡煞!
雖然故事是以沙夏的觀點來展開整個故事,但真正的主角應該是勁爆的阿嬤。她的個性應該是因為飽受大時代洪流沖擊,老公無法與她分擔家庭責任,因而形成某種莫名的焦慮,形之於外就成了可怕的個性,聽說還因此待過精神病院呢!她口中的阿公是「虐狗的」,女兒是「黑死病」,她的新男友是「吸血侏儒」,沙夏則是「笨蛋」、「混帳東西」。她老是說他的腦袋被已經被葡萄球菌吃光光了,而且絕對活不過十六歲,於是對他的生活呵護備至,不斷帶他看醫生吃藥,但卻嚴格限制他的生活,不能上學卻永遠有寫不完的功課,無緣享受冰淇淋,更別想真正痛快的玩一趟遊樂園!這樣的童年還叫童年嗎?唉!真是令人鼻酸!
一家三代正代表三個不同世代的縮影,大時代的衝擊影響大多數人的思維與價值觀。例如阿公阿嬤是傳統的思想,因脫不出那個時代的苦難,所以凡事隱忍,只有忍才能活下來,而阿嬤則必須強悍才能活下來。沙夏媽媽則想逃出嚴酷囉嗦的媽媽與毫無主見的爸爸,只好以愛情為盾牌,但所遇非人,結果淪落到把沙夏丟給媽媽,做個沒有責任感的媽媽。沙夏是隻羔羊,他沒有能力替自己爭取什麼,只好苦中作樂,靠想像過日子,把討厭的醫生護士想像成衛生紙,藉馬桶沖走來表達心中的不滿,幻想媽媽會來接走他。
作者帕維爾善於駕馭文字,一件平凡的事件總可以被他說得驚天動地,驚險萬分。連茶壺落地摔個粉碎,都可以演出一場「生離死別」,令人嘆服萬分!「突然間茶壺從他手中掉落地上,壺的把手慢慢的和壺體分開,好像跟生命道再見似的,哀怨的發出一聲輕輕的叮噹聲,接著碎成好幾塊。紅色的蓋子似乎猜到接下來要發生的事情,很有先見之明的滾到冰箱底下,心滿意足的發出叮叮聲,肯定是找到很舒適的落腳處。我嫉妒那個壺蓋,在心裡罵它奸詐小人,接著心驚膽戰的抬頭看阿嬤……她正在哭」這段文字可當「擬人修辭」的經典範本。阿嬤的戲劇性反應也充滿懸疑效果,頗有「笑」果!你永遠都抓不準阿嬤的步調,她完全不按牌理出牌,在她身邊永遠都得提著心吊著膽。總而言之,沙夏得心臟要強,才能活下來,連阿公都隨時準備腳底抹油呢!
《把我埋在牆腳下》故事主軸在探討家庭、親子與教養的衝突問題,這些在當事人的眼中都存在著衝不破的鴻溝與藩籬,這些都與時代社會脈動和家庭背景息息相關,沒有對錯的問題,只有方式的問題,也是個永遠無解的大課題。「愛」有各種不同的形貌,溺愛、咒罵的愛都是扭曲的愛,阿嬤咒罵最愛的人大半輩子,卻沒有人真的下地獄去,結果是她自己先埋進墳墓,早知如此,怎麼不好好享受親情呢?
謝謝櫻桃園文化提供試讀機會!!
請別懷疑,他的童年就是這麼悲傷又好笑!
俄國書市21世紀最大傳奇,口碑長銷至今逾50萬冊
電影導演薩納耶夫的童年回憶小說,獲俄國文學獎殊榮,改編成電影轟動全國
【內容簡介】
斬不斷的祖孫情,渴望不到的母愛,他用幻想來填補童年的破洞
小沙夏的爸爸跑了,媽媽跟了別的男人同居,留給他的只有凶巴巴的阿嬤,還有生不完的病,吃不完的藥,做不完的功課,玩不夠的遊戲。他玩得掉進水泥坑差點死掉,把討厭的醫生想像成一團團衛生紙丟進馬桶取樂,在療養院裡幻想帶領一支突擊隊把壞心的護士抓起來……
母親的愛他盼不到,阿嬤的畸愛又教人難以承受──待過精神病院的阿嬤擅長抱怨和咒罵,阿公受不了精神折磨成天往外跑,媽媽也因而喪志不敢來帶走自己的孩子。沙夏活在阿嬤與媽媽之間的撫養爭奪戰中,活在想逃離現實生活、期待媽媽接他走的幸福遐想裡。
阿嬤早就診斷出沙夏有「笨蛋」這個病症,說他的腦子已經被葡萄球菌給吃光光了,他這個小殘廢活不過十六歲……沙夏信以為真,只希望死了之後能把他埋葬在媽媽屋裡的牆腳下,因為那裡可以透過縫隙看到媽媽,不會像被埋在墳墓裡那麼可怕。
幸福的童年個個相似,不幸的童年樣樣不同!
小說背景在蘇聯時代後期的莫斯科,小學二年級的沙夏以童真的眼光看這個破碎的家庭,以傻氣的口吻講述自己的不尋常生活經歷,隔代教養的互動有趣感人之餘,流露出傷痛又純真的童年幻想。我們看到他那位蘇聯阿嬤在大時代洪流的殘酷沖刷下,變得多麼可怕又可憐,她對孩子的畸愛或許不單是性格使然,而是從當時的社會、家庭、婚姻、教育等問題泥淖中生長出來的。
身兼電影導演的作者薩納耶夫在這部小說創作中,加入了電影敘事技巧,如蒙太奇剪接、夢境與幻覺的超現實畫面,讓小說文字充滿了視覺效果,鋪砌出豐富的閱讀想像層次,在筆觸上帶有黑色幽默的嘲諷風格,使人讀著憂傷的故事也能發笑,而這帶淚的笑往往引起我們更深的同情。
【作者簡介】
帕維爾‧薩納耶夫(Pavel Sanaiev)
一九六九年生於莫斯科,俄國電影童星,一九九二年畢業於全俄國立電影學院編劇系,一九九六年在《十月》雜誌發表《把我埋在牆腳下》,二○○三年出版後成為暢銷書,長銷至今逾五十萬冊,二○一○年被改編為電影。大學畢業後曾做過電影翻譯工作,大量翻譯許多西方影片。二○○二年完成第一部電影劇本,走上日後的編劇導演生涯,至今導演過四部電影長片。
譯者簡介:
陳翠娥,國立政治大學俄文系學士、俄羅斯國立莫斯科大學語言系文學碩士。譯作有:《恐怖頭盔》(合譯)、《蘑菇沙皇》(合譯)、《終巡者》(合譯)、《雪舞者》、《厄夜蘭花》(合譯)、《初戀:屠格涅夫戀愛經典新譯》、《把我埋在牆腳下》。
留言列表